燃文小說 > 修真小說 > 印度洋上的風 > 第一百一十七章 抽乾歐洲的血全文閱讀

第一百一十七章 抽乾歐洲的血

印度洋上藍海國和日本偃旗息鼓,並不代表世界的和平。(牛文~網看)1944年12月,中國遠征軍和藍海國的整編100師在緬甸與日本大戰一個月,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遠征軍沿著滇緬公路一路推進,先後在臘戌、密支那、八莫等地與日軍的防禦部隊展開激戰。

這一個月,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過重慶政府軍隊和藍海國的整編100師憑藉著相對先進的武器和強大的火力,擊破了日軍的防線。日軍退守曼德勒,維持仰光到東印度的陸上交通線,保證在印度的5個師團的後路。12月底,日軍放棄了在印度的進攻,5個師團從印度方向往緬甸回撤。此時的緬甸已經成為了亞洲最大的戰場。雙方都有將近20萬的主力部隊進行攻防作戰。

1第2、4、20、31、33師團都已經返回緬甸。沿著因帕爾、帕蘭、甘博魯、曼德勒一線防禦。

日軍以原印度方面軍改為緬泰方面軍,下轄原印度方面軍的5個師團和仰光的第第第1師,司令長官由原印度方面軍司令山下奉文擔任。總人數在29萬人.

盟軍這方由衛立煌擔任重慶方面軍隊的司令,下轄第11、第第一旅,2000人,共計25萬人。英軍、印度軍隊12萬人由印度東部追擊日軍。整個盟軍由美國人史迪威指揮。

這次緬甸作戰,日軍面對的既不是毫無戰鬥意志的英軍,也不是武器彈藥落後的重慶軍隊;而是經過反覆訓練和獲得先進武器裝備的重慶第二次遠征軍以及更為瞭解他們的藍海國整編100師。

從45年一月開始,到45年3月,雙方進行了大大小小200餘次激戰。在因帕爾、曼德勒、密支那、吉大港、東枝等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決戰。日軍完全被盟軍擊敗。盟軍死傷12萬人,日軍死傷9萬人。盟軍將日軍壓縮到同古和泰國邊境。整個緬甸北部被盟軍完全佔領。日軍只能固守東色、仰光以南地區。

由於1944年底,日本海軍誘殲藍海國艦隊的計劃失敗,同時讓日軍失去了印度洋上的制海權。所以日軍在45年1月已經放棄錫蘭。退保緬甸和東南亞。出於攔截盟軍運往華夏大陸物資的考慮,日軍還是計劃保留在緬甸吉大港、仰光的海軍力量和陸軍駐軍。非常瞭解日軍動向的藍海軍隊第一時間就搶佔到了錫蘭,將錫蘭島納入自己的懷抱,這令英國大為不滿。

這樣一來,印度洋的盟軍補給線完全被打通。大批的物資和裝備被船運至緬甸的實兌、洞鴿港經滇緬公路運送至昆明。深知緬甸重要性的藍海國,特別電令藍海整編第一團分別佔領了馬圭地區和實兌地區,並且利用戰俘修建港口和道路,作為將來的物資和移民進出通道。45年3月,藍海國也組織了兩支移民隊伍在整編100師的一部的保衛下經陸路至實兌,然後經海路前往馬爾地夫、塞席爾;或者從密支那經印度前去阿曼。雖然數量不多,但是為將來大規模移民打下了基礎。

1945年1月,美軍太平洋艦隊在南太平洋佔領了馬紹爾群島,迫使日軍將主力艦隊調回南太平洋。同時由於第一航空艦隊上的艦載機基本全部喪失,所以大量的新手飛行員也嚴重影響了日軍主力航母的戰鬥力。

美軍雖然在太平洋上開始了反擊,但是美軍的航母的數量並不佔優勢。所以美軍只是進行襲擾,並沒有和日軍進行大規模的海戰。美軍利用其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生產出數量巨大的戰機和護航航母,不斷的組織成襲擊航母編隊,攻擊日軍在南太平洋的運輸船和陸地設施。這使得日軍疲以應付。日軍只得加快航母的建設過程,3艘正規航母被加速製造。而日本陸軍由於失去了印度、緬甸北部和中部,也處於尷尬的境地。馬來亞和新加坡將是日軍在東南亞的最後一道防線。日軍在東南亞處於全面退縮和防守狀態。

此時此刻,英倫三島上的交戰雙方卻進入了一個更加慘烈的時期。

由於補給線的問題,德軍越來越感到吃力。所以德軍在44年底和45年初集中了優勢兵力,力圖一舉拿下伯明翰,開啟通往英國北部的通道。由於德軍《新巴黎和約》的承諾,法國政府明顯加強了與德軍的合作,德軍得以從法國抽調了大量的部隊進入英國戰場。而且由於法國海軍倒向德國,使得地中海盟軍和軸心國的海軍力量基本持平,誰也沒有佔到絕對的控制權。這讓意大利政府完全沒有了壓力。所以意大利政府的陸軍代替德軍在東歐和蘇聯西南部的佔領區進行防禦。德軍得也得以抽調了部分軍隊加入英倫作戰。

歐戰的形式非常微妙。現在就看蘇聯的反擊能力了。如果蘇聯能擊潰在巴庫和南部烏克蘭地區的德意聯軍,那麼德軍將同時受到兩個方向的強烈攻擊。德軍將走向崩潰。但是蘇聯軍隊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失去了大批的物資和訓練有素的人員,同時失去南部產糧區和產油區的蘇聯,只能依靠在遠東積蓄的人員和美國提供的援助物資。物資和裝備受到美國援助通道不暢的原因而得不到加強。組建起來的部隊基本無法與德軍和義大利軍隊相抗衡。

德國元首希特勒和統帥部已經下令,務必在45年6月前拿下英國中部地區。德國也知道越是往後,越是被動。遠東的盟友日本已經要不行了,新崛起的藍海國的海軍在印度洋上壓制住了日本海軍,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又重新崛起。日軍海軍正處於兩面被夾擊的地步。日軍的陸軍在緬甸雖然沒有被打的和海軍一樣的潰不成軍,但是只能縮成一團,固守而已。

雖然日本不至於立刻崩潰,但是距離那一天也不遠了。德國知道日本和美軍、重慶新編練部隊、藍海**隊在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也知道日本和藍海國科技之間的差距。因為藍海國提供給自己的技術連德國都沒有,更別說日本了。希特勒第一次後悔自己怎麼選擇了這麼一個盟友。所以德軍的高層們判斷日軍的戰敗指日可待,在日本戰敗之前,德國必須一統歐洲,消除北方英國本土這個心腹大患,才能有資格和美國以及收復遠東的英國作戰。

在這些作戰思想的作用下,德軍玩命的攻擊伯明翰。希特勒能看明白,那羅斯福和丘吉爾也不是傻子,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英國更不敢後退,在後面就是工業重鎮設菲爾德、利物浦、曼徹斯特和利茲。這幾個城市是英國的最後希望。對英國政府來說,保住北方,才能保住大英帝國。

所以英國已經從加拿大組建了7個師調回本土作戰,甚至美國也抽調了2個裝甲師登陸英倫,協調作戰。英國還號召全民抗德,將美國武庫中保留的一次大戰中的槍支彈藥和火炮,全部分發給平民,作為武器來攻擊德軍。1944年11月底,美國甚至還派出了3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突然登陸葡萄牙,準備從葡萄牙過境西班牙進攻法國本土。

英倫戰役的雙方圍繞著伯明翰周邊反覆爭奪拉鋸,這場戰鬥完全可以媲美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雙方都認為這將是歐戰的最關鍵一戰。所以大量的人員、物資和裝備被源源不斷的送到戰場。雙方在英國中部城市伯明翰開始了後世稱作“伯明翰絞肉戰”的爭奪戰。雙方都是成建制的部隊在這個不太大的工業城市中失去生命。誇張點說,伯明翰已經被炸成了碎渣,而表層碎渣中有一半是被炸成碎片的各類武器的鐵鏽末。而另一半是無數生命留下的血肉和骸骨。從1944年11月-1945年3月期間,雙方在此區域總共有32萬部隊失去了生命。其中德軍18萬,英軍13萬,加拿大軍1萬。與之對應的武器彈藥和各類裝備的損失更是驚人的數量。

雙方的主要補給線都是跨海補給。英國稍微好點,但是也好的有限。雙方的潛艇、艦隊和飛機不斷的襲擊著對方的補給線,一半以上的物資被炸進了大西洋、北海和英吉利海峽,成千上萬噸的彈藥、槍支和物資被深深的埋入了黑暗的海床中。英國、美國和德國的國力也在這場絞肉戰中飛快的消耗著。交戰雙方的軍工企業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不得不加大生產能力,生產更多、更好的武器裝備和物資,用於這次戰役。

伯明翰,這個北歐的小城,就像在歐洲動脈處開了一道口,源源不斷的將整個歐洲大陸的血液消耗乾淨。後世的歐洲史學家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發出一陣陣感嘆:“歐洲衰落的根源其實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二戰中抽乾歐洲的血的戰役就是伯明翰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