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
讓許多儒生和文官大跌眼鏡的是,居然有二千餘名準進士入學《大明皇家科技學院》,另有一千三百餘名準進士入學《大明皇家軍事學院》。
閣臣施鳳來很不開心,這些有功名的儒生居然背棄儒學經典,去學什麼科學,皇上因該下旨革其功名。
但是這只能在心裡想想罷了,天下誰不知《皇家科技學院》是皇上一手建立起來的?皇上怎麼可能自己打自己的臉面?
施鳳來感覺中華兩千年的道統和禮教就要被皇上硬生生的摧毀,如此下去中華大地還是中華大地嗎?
隨後儒報上開始對儒學歌功頌德,含沙射影的對《科學》進行詆譭。
起初朱由校並不當回事,也知道這些人年紀大了,思想轉變不過來,自己所做的一切摧毀了其精神信仰,讓這些老學究透過報紙發發牢騷也就罷了。
可是沒想到的是,山東孔府這段時間派出大量忠實子弟遊走在大明各地,企圖聯合大明儒生讓皇上關閉科技書院和一系列中小學書院,或者書院只准教授儒學,讓大明迴歸以往的正確道路。
期間更有大儒和孔府派出的儒生偷偷摸摸的會見了福王,至於裡面涉及什麼內容,朱由校也是一無所知。
本來孔府子弟等大儒打算面見信王朱由檢,可朱由檢一直呆在科技學院,深受其兄朱由校的影響,所以最後放棄了信王朱由檢。
朱由校拿著暗衛送來的情報,當場就踹翻了龍案,恨不得立馬下旨把孔府上下和這些儒生殺的一乾二淨。
雖然不知道這些人和福王的談話內容,但是朱由校也能猜到其大致意思,無非就是推福王上位。
但是想讓福王上位就必須讓朕主動退位或者讓朕離奇死去,但是朕直接掌控著數十萬軍隊,其中許多將領都是朕一手提拔出來的,況且朕對軍卒的優待是有目共睹的,這些人想要兵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顯然不可能。
那他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讓朕離奇死去,然後推福王上位,推翻朕所做的一切讓大明重新回到原有的軌跡。
朱由校也不知道,就算自己突然死了,在沒有了建奴的情況下,大明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只是暗衛粗略的統計了牽扯到的儒生有二十多萬,而且數字還在繼續往上攀升。
原本以為死了錢謙益幾人,這些人能老實一段時間,可沒想到在孔府的遊說下,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聚集了這麼多讀書人。
勞資沒找孔府的晦氣,孔府居然率先找朕的晦氣,還妄想讓朕死於非命,當朕是好惹的嗎?
隨後朱由校下旨讓報社大肆宣傳儒、墨、道、法等學派的宗旨,同時對孔子周遊列國的事情進行詳細介紹。
詳細的介紹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前前後後,朱由校對此並沒有過多的去解讀此事,只是把前前後後所發生的事情刊印在報紙上。
對接下來百家的衰退進行詳細的介紹,之後開始對儒家的發展一一介紹,特別是宋末到現在儒家的變化。
最後連載刊發:在衍聖公孔元用的率領下,孔府審時度勢,大義凜然地倒向了忽必烈,為表耿耿赤子之心,孔元用親率族人加入元軍,清剿漢人“反賊”,“不幸”死在軍中。
孔元用死後,孔元措一系乘機奪權,孔家內部為了衍聖公稱號展開了爭奪,持續數代,主要就是關於帽子顏色的大討論,其中精彩激烈就不累說了。
最後,韃元仁宗判孔元措一系為正溯,孔元用一系徹底敗北。嗚乎哀哉!可憐孔元用為忽必烈征伐大宋流盡了最後一滴狗血,他的後人卻慘遭排擠打壓,蒼天啊!
最後又詳細的介紹了五胡亂華這段歷史,同時列出了五胡亂華前期人口資料和五胡亂華後期人口資料,之後又描述了“殺胡令”!
當然儒報也一直在引經據典的進行辯解,同時也在隱晦的抨擊儒家經典才是正道,像物理、化學等都是奇淫巧技。
而皇上一門心思的鑽研奇淫巧技,又大肆擴充軍隊,這是窮兵黷武,大明百姓要安居熱業不要戰爭。
之後朱由校下旨處罰《大明儒報》兩萬枚銀幣,理由是妄想顛覆大明國祚,如果不在報紙上發表道歉,則交由東廠處理此事,罪名是(叛國罪)。
隨即朱由校讓《皇家時政報》刊印大明人口論、大明田畝論、人口增長論等相關數據資料,表明大明情況並不樂觀。
同時對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前期、中期、後期的人口進行資料化對比和田畝產出資料對比。
這段時間百姓們真真切切的見識到曠世的撕逼大戰(天啟爺vs儒家),絕大多數百姓的心中是向著皇上的。
畢竟儒報上說的都是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反觀時政報上的內容都是有理有據,經得起各種推敲,各種論證。
沒見到儒報都在報紙上公開道歉了嗎?如果不是胡說八道為啥要道歉?
儒報這一道歉立馬被打上不可信的標籤,好不容易才有點起色的儒報瞬間跌入谷底。
由於朱由校在報紙上刊發的內容,讓百姓敬仰儒家,敬仰孔府的心裡開始充滿裂痕。
五胡亂華太過久遠,朱明推翻了元朝的殘暴統治,可孔府居然……
時政報雖然沒有評論此事,可老百姓閒暇之餘難道不會探討探討此事?
最後越是討論,百姓心中對孔府的敬意就越發減少,有些激進份子站在大街上公開詆譭孔府,對儒家學說充滿鄙夷。
可如果有儒生站出來辯駁,人群中總有那麼些人引導百姓死抓孔府痛腳不放,最後惱羞成怒的儒生開始大打出手,而落敗的永遠都是儒生。
這些導致孔府上下跳的更歡,在京城裡就有孔府數十名忠實弟子在四處遊走。
朱由校對此也不敢大意,一面召集魏忠賢回京,一面加強宮中守護,同時對皇宮人員進行調查,每天皇后和淑妃的吃食都是由沈宛虞等人親手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