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後軍改基本已經塵埃落定,各元帥府開始抓緊對士卒們地操練。
這段時間燧發槍也造出了三十一萬杆,在八月玻璃便成功研製出來,雖然透明度沒有後世那麼高,但做成望遠鏡和瞄準鏡還是可以的。
朱由校一邊讓陳曉傳旨給工匠研製鏡子,一邊行走在各大書院,每次朱由校出行都帶著五千護衛。
其實朱由校原本打算在沒徹底解決孔府之前就一直呆在皇宮,可是孫承宗的乞骸骨,導致大明許多文官爭相效仿,就連京師都有二百餘名大小官員請求辭官歸鄉。
對於那些小文官的致仕請求,內閣和禮部則全部批准,這也導致各省大小官員出現嚴重空缺。
所以朱由校不得不從皇宮出來尋找解決辦法,至於這些文官的尿性朱由校一清二楚,不就是想讓朕知難而退放棄繼續打壓儒家和剷除孔府的決策。
為此朱由校在皇后和淑妃生完孩子的第三天就搬到了政務學院,並在三個學院間來回講課,十天半個月才回宮一次,每次也只是在皇宮住了一晚便又急匆匆的出宮。
至於帶這麼多的護衛,朱由校實在是怕這些人狗急跳牆,對自己進行暗殺,只要自己一死,自己前面所做的一切將化為烏有。
而對於內閣和吏部對於空缺的職位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而不去任免新任官員,對此朱由校短時間內也拿他們沒辦法,只好先讓他們瑟瑟,之後朱由校開始發掘學院裡有政治頭腦的人才,並把這些人集中起來培訓,為大明補充空缺的大小官員。
當然學院裡有些學子對皇上如此對待儒家對待孔府也表達了不滿,但是無一例外這些人統統都被開除了出院。
而朱由校對於周延儒已經徹底不抱任何希望了,撤換內閣成員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在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前,這爛攤子也只能先讓他們撐著。
十月中旬朱由校下旨召來朝會,在朝會上朱由校以吏部不作為為藉口發難,並拿出一份資料,資料顯示禮部尚書房壯麗、左右侍郎等禮部官員在職期間所犯下的累累罪行,之後直接讓東廠番子把禮部尚書王鐸、禮部左右侍郎等禮部官員押入大牢定罪並查抄其家產。
這可把閣臣和其它文官們嚇的不輕,皇上真是夠狠的,六部之首的吏部一應大小官員就這樣被皇上給治罪了,而留下來的吏部官員都是老實巴交肯做事的官員。
還沒等眾文官們反應過來,朱由校又成立了《監察部》(職責大致對應現在的監察部)。
皇上先是成立了《反貪局》,現在又弄出個《監察部》,既然皇上你如此不信任我等官員,乾脆把我們全擼下去,看你怎麼治理大明。
第一任《監察部》尚書由朱之瑜擔任,左右侍郎由鄧智恆、劉東海勝任。
新任吏部尚書由袁可立擔任,左侍郎由李巖擔任,右侍郎由袁可立推選。
除了袁可立能讓文官們信服外,其它四人均遭到以施鳳來為首的文官激烈反對。
而周延儒這老油條賊精賊精,宛如老僧入定般,杵在原地眼觀鼻鼻觀心。
朱由校對此早走預料,面帶微笑的拍了拍手,大聲喊道:“宣魏忠賢等人覲見!”
眾臣不解皇上的用意,但是心裡早有腹稿,反正不能讓這些人擔任皇上所說的官職。
沒過多久魏忠賢帶著五名男性和二名女性走進來,七人蓬頭垢面衣衫襤褸。
“奴婢魏忠賢,叩見皇上!”
“草民/民女……叩見皇上!”
朱由校揮了揮手,說道:“都免禮,朕聽說你們七人都有天大的冤屈,而你們在申冤的過程中被處處刁難,還曾被官府狠狠地毒打過。”
“朕在聽聞此事時很是氣憤,你們各自把冤情一一道來,朕和諸位大臣會替你們做主的。”
眾大臣嘴角微微抽搐,我等雖然不知皇上你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是皇上你休想讓那四人勝任你所說的官職。
其中一人跪下來磕頭道:“草民戴一虎,曲阜縣戴家村村民,祖輩都是孔府的佃戶,五年前草民的十三歲的閨女去給孔老爺家做一個月的短工,但是一個月以後草民並沒有見到閨女回來,所以草民就前往孔府查問,而孔老爺說她在前一天就領完工錢後就走了,可後來草民找遍了整個山東也沒有找到,草民也去了縣衙和知府衙門前去報案,可這些官老爺非但不受理反而爆發草民。”
戴一虎說到這抹了把傷心絕望滿是心酸的淚水,繼續說道:“草民在尋找三年無果後便放棄了繼續尋找,不是草民不想,實在是因為草民三年內花光了草民所有積蓄……”
“嗚!嗚!嗚!”戴一虎說到這,情緒失控放聲大哭。
“大膽!”施鳳來厲聲道。
朱由校明顯看到戴一虎身子微微顫抖了下,瞪了一眼施鳳來後出聲道:“老漢不要怕,朕會為你做主的,你控制下自己的情緒,再把事情說完。”
戴一虎恢復了下情緒,惡狠狠的說道:“在四個月前有人秘密的通知老漢,說是在曲阜城外二十裡的樹林裡發現了一處亂葬崗,叫老漢前去辨認,看看老漢的女兒是否葬在裡面。”
“老漢在一具已經腐爛不堪的女屍身上發現了老漢送給閨女的吊墜,這吊墜是老漢小時候在河岸邊撿到的一塊奇特石頭,老漢一直把玩在手裡,在老漢的婆娘生下閨女後,老漢把石頭做成了吊墜後親手給閨女戴在脖子上,閨女從小到大就一直戴在脖子上,所以老漢斷定那具腐爛不堪的女屍就是老漢的閨女。”
“嗚!嗚!嗚!”戴一虎又傷心的哭起來!
“汙衊,你個刁民是赤裸裸的汙衊孔府,汙衊天下讀書人。”施鳳來顫抖的用手指著戴一虎,厲聲厲色的吼道。
眾臣恍然大悟,皇上這是早有預謀,現在是要對孔府動刀子,要把這罪名強行按在孔府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