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德川家光看到條約內容後,肺都氣炸了。
這日本還沒敗呢,大明就敢提出如此苛刻的條件,真當日本的暫時妥協是要臣服於大明腳下,像朝鮮一樣當大明的“兒子”?
隨後德川家光派人四處散佈謠言,說是大明要佔領日本國土,這是外敵入侵日本,大明企圖把日本人貶為“二等公民”,就像忽必烈……
並同時把大明提出的各項條約一一公佈出來。
日本這種隱忍性格發揮到極致,一個半月後雖然日本沿海各地淪為一片廢墟,但日本上上下下依然咬牙堅挺著。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日本無數沿海居民被遷移到內陸各個城池內,如此龐大的難民數量,導致日本各個城池人滿為患,城池外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搭建起來的簡陋茅草屋。
這也導致許多膽大妄為之人出來作惡,無數日本少女莫名其妙的就失去了自己的zc……
德川家光為了安撫難民,可謂是煞費苦心,一邊制造輿論的同時,也在各個城池建立起粥棚,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難民領到的稀粥份量越來越少,最後一碗稀粥只能在碗底見著十幾粒米粒。
原本靠著捕撈些魚類、麥飯、糙米粥、醬湯一類的食物填飽肚子,可現在每天能領到的食物只有清湯寡水,這讓我等怎麼繼續堅持下去?
德川家光也不想啊,可無奈難民數量實在是太多了,這二百萬的難民每天要消耗大量糧食,為了能拖延下去讓大明知難而退,自己只能縮減難民的糧食供給。
讓德川家光意想不到的事情,悄悄的在難民中間傳開。
某某難民實在是因為腹中飢餓,去某地樹林挖野菜、挖樹根、挖兔子……
卻無意中挖到了些許中原王朝先秦時期的器物和秦時器物,而漢人有段關於對秦朝歷史記載。
裡面記載著秦始皇為尋找長生不老藥,派方士徐福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尋找“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民間傳言徐福東渡到日本,此事咱們日本也有相關記載,所以咱們日本人其實都是秦人後代。
而且咱們天皇陛下很有可能是徐福後人……
八卦這東西越傳越離譜,而且此事又是經過朱由校幾年精心醞釀,從大明收來的古董,有一部分被暗衛秘密地埋藏在日本全境,如今被日本“百姓”無意中挖出來也就不奇怪了。
當德川家光手中拿著出土的破爛“古董”時,敏銳的察覺此事跟大明脫不了干係,只是自己不明白其中用意罷了。
此事都tmd快過去兩千年了,就算日本有徐福的後代那又能怎麼樣?明人只是明人,大和人依舊是大和人,難道還能變成明人不成。
緊接著日本境內又傳出大明百姓過得如何,吃的是什麼,繳納多少賦稅等等,再看看咱們日本,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咱們吃的食物恐怕連大明乞丐都不如。
聽說最近大明要招募皇協軍,一日三餐頓頓都是白米飯或白麵饃饃,而且不時還有肉食啥的,並且普通士卒每月還有一個銀元的餉銀。
不過就是當兵的時間比較長,去地方有些遠要到什麼北華州,但總比呆在日本有一頓沒一頓的強了無數倍,
只是並沒有說大明在哪招募人員,許多日本人猜測這可能是謠言,這麼好的條件在哪招募不到人?
還是先想著怎麼度過這段時間不被餓死才是頭等大事,也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大明才會撤兵。
在沒達到目的之前大明怎麼可能會撤兵,此時大明正往種子島、屋久島運送水泥庫存,準備在兩島建設軍事基地。
至於日本此次餓死多少人,朱由校完全沒有在意,之所以此次沒有大規模登陸日本內陸作戰,還是因為日本人口太多,而且又是深山老林居多,反而更容易激起日本人同仇敵愾,使大明陷入日本泥潭之中,還會影響自己持續減少日本人口的計劃。
在日本堅持了一個半月還沒屈服後,朱由校下旨給朝鮮國王李宗,讓其抽調十萬大軍聽從大明指揮,協同大明攻佔日本九州島,繳獲物資二八分配。
倒是朱純臣那邊戰局有點不忍直視,好不容易攻佔了青森等城池,可此舉卻戳到了日本的痛處,隨後發瘋的日本武士瘋狂攻擊被大明佔領的城池。
一個多月後,大軍被這些日本武士沒日沒夜的自殺式襲擊弄得精疲力竭,為了避免大軍不必要的傷亡,最後朱純臣只能率領大軍坐船退出青森。
稟報此事之後,隨後接到朱由校的命令:前往朝鮮運輸十萬朝鮮大軍登陸日本九州島,並讓尹志平死守下關城,並在下關城外尋找合適地方修建高牆用來阻斷九州島和本州島的陸陸相連。
六月十九,尹志平率領麾下建奴士兵協同朝鮮一萬將士奪取了下關城,隨後便開始大肆抓捕當地百姓修建高牆,同時把抓捕來的老幼病殘驅趕至本州島,加重日本的負擔。
原本以為日本政府很快便會屈服下來,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可這日本也忒能忍了,到現在也沒有絲毫屈服於大明的意思。
軟的不行只能來硬的,德川家光勞資看你還能屈服多久,看你怎麼對待龐大數量嗷嗷待哺的難民。
中間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歐洲四國也是蠢蠢欲動,意圖插手大明和日本的戰事。
可通往日本海上航線被鄭芝龍封鎖,而且鄭芝龍態度無比強硬,這是明日之間的事情,別國休想介入,除非你們能得到皇帝陛下的准許,否則休想插手進來。
其實這四國更多的是想瞭解大明為何會突然重視起海洋,行事作風完全完全不同以往,開始變得銳意進取,還在新大陸佔領了一塊土地。
雖然現在我等和大明還沒有產生什麼利益衝突,難保將來大明海軍強大到一定程度不會和自己產生利益衝突。
大明的底蘊太過深厚,歐洲各國雖然能盛極一時,就像明朝永樂時期咱們還在歐洲轉圈圈時,大明的龐大艦隊行駛在世界各個角落。
所幸後來大明“燒燬”了相關資料,不然世界上到處都是明人的身影,哪還有咱們歐洲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