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說 > 都市小說 > 配音天王 > 第276章全文閱讀

寧遠看來長影片的江湖座次,還遠未到塵埃落定的時候。

B站以5.13億港元入股歡喜傳媒,佔股9.9%。與這條重磅訊息一同釋出的,還有熱門影片《奪冠》線上播映權的問題。據稱該片下映後,將在歡喜首映平臺及B站同步播出。

《奪冠》提檔和張藝謀新片過審的訊息也很快傳來,這兩部影片可謂疫情以來,尤其《花木蘭》失利後,市場頗為期待的救市之作。

在這一系列動作中,特別是B站與歡喜傳媒結盟的背後,能夠很明顯地看到長影片行業最新的競爭變化。

既涉及近期最惹眼的兩個玩家,B站和位元組跳動,同時又因它們和BAT的關係,使得三大傳統長影片平臺愛優騰的發展也被深深波及。而被捲入這場全面戰爭的,還有正在擁抱網際網路或消極面對網際網路的所有電影巨頭們。

繼貓眼、位元組跳動之後,眾人搶歡喜這件事表明,誰給誰打工已經不是最令人焦慮的問題了。當前的問題是誰能高效調動線上線下資源,真正攢出好局?

《奪冠》花落B站,位元組跳動無疑是會感到失意的。然而這僅是TikTok命運還懸而未決的當下,兩家公司真正火拼前的一個推進節點。

套用網際網路大佬們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切才剛剛開始。儘管這大戰,早已埋伏數年。

焦慮不安與野心勃勃!

05年搜狐一檔娛樂節目請來了一位新嘉賓,他是當時保利華億傳媒總裁董平。那篇報道的標題在今天看來多少有點兒敏感,主要表達的是受訪者所不滿的,當時的電視臺普遍擁有的一種心態,即自認是個播出平臺,誰來都是求它的。

在節目中董平描繪一番保利華億的未來,未來5年,保利華億會成為一家集電影、網路、內容為一體的全方位的傳媒公司。

那一年保利華億剛在香港借殼上市,並改名為華億新媒體。從董平的這番話以及新公司的名稱不難看出,此時他已經在設想公司在網絡時代的轉型之道。

這番暢想的底氣,主要在於華億和國內不少知名大導的合作關係。當時的華億新媒體已經和馮小剛、姜文、李安、顧長衛、吳宇森等導演合作過,與第五代及第六代多位導演都關係密切。

而這些合作關係,是董平為數不多的採訪中,提及較多的話題。他那時開始強調,公司不能僅靠一個導演,而要靠無數的導演支撐起來。

5年後董平的暢想沒有實現,華億新媒體後來被賣給寬頻產業基金。但他倒也是弄出了個和網際網路相關的大新聞,第二次借殼上市的公司文化發公告稱可能收購MSN中國50%的股權,一時成為市場焦點。

此事之後並無下文,只能算作文藝圈大佬試圖進入網際網路的一次失敗嘗試。

民營電影公司另一巨頭華誼兄弟,也開始對網際網路產生興趣,並以1.49億元投資,獲得掌趣科技22%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王中軍思考的出發點是,網際網路主要靠遊戲和廣告賺錢,掌趣是家有潛力的遊戲公司。

此時距離光線影業創辦人張昭跳槽去賈躍亭那兒創辦樂視影業還有一年?

對於離開原因,張昭後來是這麼說的:光線影業是家獨立的公司,如果併入傳媒共同上市,自己就沒辦法按照產業發展來進行佈局。

張昭到樂視的第二年,美團開始賣起電影票,這比在上海出生的購票平臺格瓦拉晚4年,比華誼後來投資的賣座網晚2年。

董平的第二次冒險,生命週期也不長,4年半之後,它被賣給阿里巴巴,更名阿里影業。這並不是因為從業18年之後董平厭倦了這一行,事實證明他打算換個路子來做。

用他後來接受採訪時談到的說法就是,和甯浩、徐崢合作,這是美國夢工廠的路子。董平在早年曾表示,自己的追求是做個文化商人。夢工廠就是由美國兩位文化商人和斯皮爾伯格一起創辦的。

電影公司、網際網路公司猛烈打向對方堡壘的第一年,空氣中同時瀰漫著兩股味道,一種充滿了焦慮和不安,一種無所畏懼、野心勃勃。

阿里影業的成立被認為是行業來個大玩家,華誼投資賣座網被認為是做個安全的選擇。博納於冬在這年上影節提出未來電影公司都要給BAT打工的論調,把影業公司的焦慮氣氛烘托成悲涼。

一邊是影企誰也沒踩準節奏,一邊是網際網路繼續大肆進軍。就在光線和360商量著做網站的時候,影響行業發展的第二支力量到來,淘票票上線了。

這預示著一個殘酷競爭時代的到來。就目前看歷史已經給出答案,只有美團經受住了考驗。

從某種程度來講,光線能獲得這個機會也是幸運。一方面,阿里剛把淘票票和娛樂寶裝進阿里影業,看起來準備卯足勁狠打一場,美團當時也沒有做娛樂業的想法,急於將虧損的貓眼託付於人。

另一方面電影界的幾位大佬也沒有什麼購買的心思,華誼在花錢買明星公司和遊戲公司,博納忙著從美股退市,張昭在樂視考慮怎麼把硬體和內容的生態做起來,萬達剛以2.8億美元收購電影資訊平臺時光網。

在微影失去優勢之後,王長田下注貓眼的決定更顯正確。貓眼微影合併後,在票務方面,貓眼變成騰訊唯一的支援物件。

早期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闖進電影圈的網際網路玩家只剩下了兩個:阿里,以及背後站著騰訊的貓眼。一個沒新意的結局。而比起其他很多被阿里、騰訊投資的影企來說,真正算得上已上車的民營電影巨頭是光線傳媒。

事實證明殘酷的票務戰爭只是變革的第一階段!

大戰之後是休養生息,貓眼忙著準備上市,阿里重新考慮定位,內容公司在虧損中生長。同樣需要休息的,還有過去幾年高速增長下疲憊不堪、問題頗多的電影市場。

獨家賣票和宣發獲得成功,這意味著幾年生長下來,網際網路公司已不只是賣票平臺,除了不主控內容,幾乎什麼都幹。

對阿里來說,其實也不是沒有主控過內容,但《擺渡人》《三生三世》的口碑爭議,似乎止住它在產業鏈上游繼續探索的野心。

第二階段的戰火,有關線上放映的戰爭,正在悄悄燃起。這一次事關重大,即將燒到以網劇為競爭力的愛優騰的領地。

還得從董平後來創辦的歡喜傳媒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