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押走一幹人犯後,助手們紛紛要求王科長講講他的思考過程,他們覺得太神奇了。
“事情還得從那天我上街談起。”王科長,“我想起了在某個報紙上看到的一個觀:當某個難題苦苦得不到解決時,最好幹別的什麼放鬆一下,這時往往意想不到的靈感會忽然降臨。為了放鬆一下,我決定去看場電影,看的恰好是《最後的瘋狂》,這部電影也是描寫逃犯的。
“我在看《最後的瘋狂》時,完全沉浸在電影意境中了,電影和現實交織輝映,使我有時簡直不知道我的情緒、感情是滋生於電影還是滋生於現實了……
“忽然,我鄰座的一位中年人對他的妻子發議論了:‘虛假,太虛假,每個情節都讓人想著是不可能發生的。’我陡然覺得似受到了某種啟發。正在這時,那個中年人又:‘這位編輯先生應該好好看看《性格心理學》這本書……’這種啟發在我心中更加明朗了。
“令人感到幽默的是,電影散場後,去看《性格心理學》的不是編劇先生而是我,老同學讓我看了偵破《心理分析法》後,我更急不可待了。我跑到新華書店,在書架上找到了《性格心理學》,立刻買了回來,然後連夜攻讀。
“我終於悟出了:一個人的行為必須符合他在特定環境中的特定性格,那麼《最後的瘋狂》中的逃犯,決不可能像精神失常似的多次在大街上拋頭露面。同樣,眼下這個越獄逃犯在越獄後,首先一個念頭必然是迅速逃走,逃得越遠越好,即使是為了獲取經濟來源而去作案,也應選擇在外地某處。
“每次我們及時出動圍捕罪犯,本應必得卻一無所得,則更明了這幾件案子的虛假性……”
大家一下恍然大悟,搶過王科長桌上的那本《性格心理學》紛紛翻看,並慨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但大家就是思考不到,王科長就是比咱們多了那麼一竅啊!”
十四
意外地破獲了這幾起假案,抓獲了一批新犯罪分子,王科長得到了局領導的表揚,更被大家戲稱為福爾摩斯。但王科長一也不感到解脫和輕鬆。他仍處於沉重的苦惱中:逃犯究竟在什麼地方呢?他吃飯沒味睡覺不香,回家時常常上錯了樓層。
是的,對於一個真正的公安戰士來,注重的從來不是自己的一舉成名,而是時時刻刻想到人民的安危。
逃犯一天不歸案,人民的生命安全就一天受到威脅。
但是掐指算算,逃犯已出逃20多天了,仍按性格行為邏輯推理,逃犯要生存,要獲取經濟來源,就必然要作案,要留蛛絲馬跡。誰知這個逃犯卻像個乖孩子,特別安靜得出人意料。從不作案,從不留蛛絲馬跡,像上天入地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王科長又抱起那本《性格心理學》的書仔細研究起來。
某天早晨,天清氣朗,陰離子充足。王科長騎著電動車去上班。冷丁一下,腦子裡竟又閃出逃犯以前曾過的那句話來:“你們可不敢讓我跑了,要是再逃跑了,你們可就再也抓不住我嘍!”
逃犯當時得那麼自信,那麼胸有成竹。他為什麼那麼有把握?到處天羅地網,他憑什麼誇此海口?明了什麼?
意識流真是個奇怪東西,王科長腦子裡一下又閃出了古時一則故事裡的話:“何立從東來,我向西方行。”這則故事是寫一個叫何立的人欲去捕殺一個老和尚,老和尚未卜先知,向徒弟了那句話後,提前“坐化”昇天,使何立撲了個空……
為什麼能閃出這句話來?也許這句話的口氣、味道、自信性跟逃犯那句話十分相似……啊!
騰地一下,兩種情境化合在一起了,思維的弧線貫通成了圓圈。那麼也許逃犯逃出去也坐化――自殺了?所以才許多天失去任何蛛絲馬跡?
從性格邏輯推理,逃犯已有多條人命,自知無法逃脫槍決命運,其又生性死愛面子,那麼自殺是他擺脫身敗名裂、萬夫所指場面,解救自尊心的理想辦法。
唔!怪不得逃犯出逃後,電網完好無損,院內卻不見蹤跡。也許逃犯壓根兒沒逃出院子?就在院內什麼地方自殺了?
王科長眼前刷地閃出燦爛光輝。
王科長重新檢視逃犯越獄過程記錄,上面寫著:當天傍晚6時許,逃犯自稱肚疼要去就醫,一名看守開啟監獄牢房的門,逃犯冷不防揮拳將看守擊倒逃竄,看守吹響哨子……人們聞聲立即追捕,卻已無影無蹤……
王科長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推測。
十五
經過仔細搜找,果然在監獄院內一口枯井裡找到了逃犯的屍體,已風乾多日了。
從此,王科長的“中國福爾摩斯”綽號在群眾中叫得更響了。
但王科長卻時時後悔:如果當初不是急如星火地封鎖市區追逃犯而是先冷靜勘察逃跑現場……豈不早就發現屍體了嗎?
完
作者題外話:中國福爾摩斯探案集》在新浪獨家連載中,其他網站皆為轉載,歡迎大家到新浪讀書網支援鋼筆――快樂鋼筆
12月9日刊出第三案《未卜先知破罪案》,歡迎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