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龍江在漳州附近注入大海,大量泥沙在出海口沉積,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三角洲。
九龍江三角洲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島上居住了很多人,在他們的辛勤勞作下,三角洲良田處處、稻花飄香。
但是,由於四面環水,三角洲與大陸的聯絡很不方便,出入只能靠船。
為了方便出行,三十年前,人們在北面海水較淺處架起了木橋——北溪橋,這座橋長約五十米、寬約八米,橋下有兩個橋墩,橋上可以通行馬車。
北溪橋建起來之後,三角洲與大陸的來往方便了很多。
可是,木橋很容易損壞,北溪橋建好後年年維修,每隔三五年就要大修一次,維修的費用從過橋費裡出。
張貞做了“閩南王”後,看上了北溪橋,他派了一個排來北溪橋,在這裡設卡收起了過橋費。
過去的過橋費並不高,行人經過不要錢,馬車經過一個銅板,張貞設卡後,過橋費提高了:行人經過一個銅板、馬車經過三個銅板。
看到過橋費這麼高,很多人動起了擺渡的念頭,他們拿出船,在北溪橋周圍做起了擺渡的生意。
擺渡的生意越來越興旺,守橋的官兵不高興了,他們拿起槍,見到擺渡的船伕就罰款,甚至抓人、燒船。
張貞的過橋費是揣入腰包的,所以,張貞在北溪橋收費五年,北溪橋五年沒有維修。
由於沒有維修,雨淋蟲蛀之下,北溪橋逐漸朽壞,橋面多處坍塌,兩邊的欄杆沒了蹤影,行人、馬車走在橋上提心吊膽。
來到角美之後,關秋紅注意到了朽壞的北溪橋,她打算動用紅軍的力量,把朽壞的北溪橋修好。
關秋紅向總部建議:派一個工兵連來角美,幫助百姓修好北溪橋。
總部對關秋紅的建議表示欣賞,不過又告訴她,工兵連現在任務很重,抽不出力量幫助百姓修橋。
工兵來不了,關秋紅打算自己做,17rì上午,她把劉永義和李得田叫來開會,討論修橋的問題。
“修橋?好主意,好主意,修橋對擴大紅軍影響很有作用。”聽了關秋紅的建議後,劉永義連聲贊成。
“先別忙著好,這件事沒那麼簡單,我們團有人會修橋嗎?”
“沒有,不過沒關係,不會就學嘛,這件事交給我吧,我去書店買書,買如何修橋的書,我今天學習,明天設計,後天修橋。”
“就學一天?這麼短時間能學會嗎?”
“能,當然能,修木橋很簡單的,一學就會。”
“嗯……”關秋紅想了一陣,“好吧,修橋的事由你負責,你去買書學習吧,修橋方案設計好後,交我們審批一下。”
“好好好,交給你審批,明天傍晚,我一定把修橋方案設計好。”劉永義很自信地道。
散會後,劉永義叫宋長吉備馬,他和宋長吉騎馬到北溪橋看了一陣。
看完北溪橋後,劉永義上街轉了一圈,買回了十來本有關建橋的書。
坐在辦公室裡,劉永義學起了建橋。
18rì上午,劉永義叫來了林海霞、洪力維、劉安民。
“關政委安排任務,讓我負責修理北溪橋,我買書學習一天之後,現在已經是修橋高手了,我宣佈,成立‘北溪橋修理委員會’,我當主任,你們三個當委員。”
“劉團長,你以前學過修橋嗎?”洪力維問道。
“沒有。”
“沒有?就是,你只學了一天?”
“只學一天怎麼了?只學一天就不能修橋?告訴你們,我這人很聰明的,學東西一學就會,不像大學那些笨蛋,學個修橋都要學四年。”
“再聰明也不能一天學會吧?劉團長,我們還是請別人設計吧,請那些修橋修了很多年的高手。”
“不,不請他們,他們的水平,哼,差勁無比,修的橋三天兩頭出毛病,還是我來,我保證,修的橋十年都不出毛病。”
“我也認為不應當請他們,二公子……不,劉團長一向聰明,他肯定能一天學會。”劉安民拍起了馬屁。
“聽到沒有?聽到沒有?”劉永義得意地挺起胸膛。
“才學一天,你修的橋能走人嗎?不會風吹就倒吧?”林海霞也很不放心。
“什麼呢?什麼呢?對我這麼沒信心?”劉永義不高興了,“有沒有水平試過就知道,現在你們跟我去北溪橋,我要讓你們看看,我有多高手!”
劉永義把書本、紙張、鋼筆、鉛筆、皮尺等等,統統裝到一個大袋子裡,他叫宋長吉挎上這個大袋子。
裝備妥當之後,劉永義叫上劉平的jǐng衛排,他們在jǐng衛排的護衛下向北溪橋走去。
一個時後,他們來到了北溪橋。
看護北溪橋的是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名字叫李騰飛,他向劉永義介紹著北溪橋。
“北溪橋經常壞的地方有兩處,第一處是橋面,馬車從橋面上‘轟轟隆隆’駛過,木板做的橋面很快就被壓壞了,第二處是橋墩,海水腐蝕非常嚴重,木頭做的橋墩很快就被泡爛了。”
劉永義一邊聽一邊打量著北溪橋,北溪橋的結構比較簡單,修好它並不困難,可是,僅僅修好顯不出自己的能耐。
“李先生的兩個問題,大家想辦法解決吧,我們是紅軍,我們做得必須比別人更好,我們修的橋必須保證十年不壞。”
洪力維提議,把北溪橋的橋面由木板改成石板。
“改成石板?不好,太費錢。”
“那就換成土,在木板橋面鋪上一層土。”
“鋪上一層土?不錯,這個主意不錯,可是,下雨怎麼辦?下雨後,橋面會變成爛泥漿的。”
“可以搭草棚,在橋上搭草棚,這樣,雨就淋不到橋面了。”林海霞建議道。
“好主意,好主意,又省錢又實用,林同學,你真是女中諸葛呀,腦子非常非常好,”劉永義急忙伸大拇指。
“哼,還用。”林海霞非常得意。
“橋墩怎麼辦?”劉永義繼續發問。
“橋墩……對了,鐵木不怕海水,我們用鐵木做橋墩吧。”洪力維又提出一個建議。
“鐵木?這是一種什麼木頭?”
“鐵木是一種造船用的木頭,很重很硬,放海水很久都不壞,不過……這種木頭很貴的,我們用不起。”林海霞道。
“喂,喂,你這人怎麼回事?你現在是紅軍,是窮人,你應當站在窮人立場上想問題,怎麼還站在富人立場上想問題?”劉永義訓斥洪力維。
“這個……嘿嘿,一時沒改過來。”
“團長,我們用石頭做橋墩吧,石頭不怕水,放海水多久都沒事。”劉安民提出一個新建議。
“用石頭?石頭也很貴的,不比鐵木便宜多少。”
“我們只用石頭做海面以下部分,海面以上部分用木頭,我們在石頭上鑿幾個柱洞,把做橋墩用的木頭插進柱洞。”
“嗯……好辦法,好辦法,這樣就便宜多了,不用石頭,我們用鋼筋混凝土,石碼那個王大全是做水泥的,可以找他買水泥,混凝土露出海面的部分做出柱洞。”
修橋方案確定後,大家忙著畫圖紙、搞測量。
傍晚,劉永義等人回到了角美。
劉永義把做好的方案給關秋紅和李得田聽。
“這個方案不錯,挺新穎。”關秋紅評價道。
“那當然了,我做事,要麼不做,要麼做到最好。”劉永義很得意。
“採購材料我來做吧,我明天出去採購材料。”李得田看著材料單道。
“很好,你去採購材料,我來安排人手,材料採購回來之後,20rì、21rì做橋墩,22rì安裝橋面、搭草棚,安裝橋面的事,我們跟百姓一起幹。”
“很好,很好,跟百姓一起幹,關政委,我們明天發通告吧,鼓動百姓跟我們一起幹,讓他們跟著我們一起做好事。”
“的是,明天發通告。”
王長喜來找劉永義,那三支壞槍已經修好了,他要劉永義前去檢查。
“好,去檢查,關政委、李團長,你們也去吧,看看王師傅的手藝。”
“好的。”關秋紅和李得田道。
他們跟著王長喜走,來到了王長喜等人修槍的地方。
“劉團長,看,三支槍全修好了,跟新的一樣。”王長喜拿起一支槍遞給了劉永義。
劉永義拿過槍上下看著,用手拉著槍栓。
“咔、咔。”步槍發出清脆的響聲。
“看起來不錯,李團長,你也看看。”劉永義把槍遞給李得田。
李得田拿過槍檢查了一陣。
“看起來是不錯。”李得田評價道。
他們把三支槍一一檢查了一遍。
“表面看上去沒問題,不過,還得上靶場試幾槍,打過,才知道修得好不好。”
“那是當然,現在拿出去打槍吧。”
劉永義叫人拿上槍,他們來到了靶場。
士兵在前面300米處豎起了靶子,為了照明,靶子旁邊掛了一盞馬燈。
劉永義讓李得田試槍。
李得田拿起步槍shè擊,每支槍各打三發子彈,shè擊效果令人滿意,
“不錯,不錯,王師傅,你修槍的本領真不錯。”李得田道。
“謝謝,謝謝李團長。”
“王師傅,我們一起吃個飯吧,我們邊吃邊談價錢,關政委、李團長,你們也一起吃吧?”
“我們不去了,我們還有工作,你一個人跟王師傅談吧。”關秋紅和李得田道。
“那好,那就我一個人,王師傅,我們走吧,我們出去喝酒吃肉,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