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說 > 修真小說 > 北唐 > 第三卷 :一代天驕——第二十五章 :君權神聖(7)全文閱讀

第三卷 :一代天驕——第二十五章 :君權神聖(7)

第三卷:一代天驕——第二十五章:君權神聖(7)

周茂生一直覺得自己在做夢,在夢中,他中了狀元。 .COM

這也難怪,作為一個窮鄉僻壤的窮書生,平日絕大多數時候是和鋤頭打交道而非和書本打交道,雖然自從束髮以來自己便在讀書一事上下了不少的功夫,但再怎麼,半路出家的兼職讀書人也無法和那些自幼便生在書香門地的貴人們相比,周茂生也沒有一個目光遠大的老爹,砸鍋賣鐵也要供兒子讀書以便出人頭地。周茂生的父親生前支援周茂生讀書的唯一原因便是老人家自己看不懂賬本,吃足了胥吏們的苦頭,因而周茂生自幼練習的大字不是三字經千字文,而是從壹到拾十個漢字數目字。

若論起讀書,周茂生自覺倒也不算太差,但若論起做文章,他就退避三舍了,那些華麗的辭藻和繁複的修辭不是他肚子裡這墨水可以寫出來的,更不必那些典故了。

因此周茂生的策論,基本上沒有連篇累牘的典故引述,只是遵循著最淺顯的因果邏輯本分而言,而通篇文辭不顯,多數竟是大白話。只是周茂生自家的字還算不錯,周茂生想自己縱然別的都落榜,掙一個“書士”也算是有了官身了。

然而就是他那篇《論教育》的白話策論,被李太尉親了個十分的滿分。

據為了他這份策論,太尉和侍中這兩位延州大佬曾經爭論了一番,李彬雖然不是以文章著稱於當世,卻也看不上純粹的白話文,對於李文革把滿分打給周茂生這篇文章自然是有意見的。

然則李文革給的評語也頗為刁鑽,絲毫沒有提及文采掌故,李太尉在卷子上歪歪扭扭批了二十個字:立論宏大,見識深遠,邏輯清晰,例證恰當,推理明白。

李彬曾經毫不留情地嗤笑:“懷仁自家不讀書,便抱怨人家文章寫得太深,焉有是理?”

李文革則毫不容讓辯解道:“開科取士取的是未來的州縣官吏,他們寫出來的東西是要呈送給我來批覆的。若是他們呈送的東西我看都看不懂,又怎能酌情批覆——那便只能一體駁回去!治政是件實在事,來不得半花哨,既然如今是我在主持延州軍政,那麼州府上下,自然就要以我所視所聽為準。文革雖然不讀書,卻也知道文章千古事,魏晉華詞敗壞了風俗,這才有韓文公復古規正,只是秦漢體例雖好,仍舊不是天下人皆能賞讀的。若論起詩詞歌賦,自然是文采越高越好,然則起案牘文告,則以實用為第一。”

李彬苦笑,他明知李文革絕非不學無術之輩——不學無術之輩是絕舉不出韓愈復古的掌故來的——但他卻實不能理解李文革在策論標準上的執拗態度。李文革的道理雖然不能是無理取鬧,但這道理對傳統士大夫的理念衝擊實在太大,李彬擔心的不是現在,而是將來。

“懷仁自有一番道理,只是這番道理,卻難教士子們心服!”

“我並不要大家心服……”李文革真誠地搖了搖頭,“在大道面前,士人應當有所堅持,而不是一味盲從。至於具體到此事,相公可待日後再觀其正繆,須知實踐乃檢驗真理之唯一標準……”

不管李文革是怎樣求得李彬的首肯的,最終的結果便是,周茂生因七科總分第一被為狀元。

延州官場對於人才的需求實在是太迫切了,秋闈發榜的第二日,八路軍節度長史秦固便開始在長史書房走馬燈一般接見這些得中的考生,每位考生在獲得接見之後便會獲得已經由秦固和李文革聯署的委任文告,並由布政司勾判曹發放路費,限三日內啟程分赴地方州縣上任。

根據成績不同,分發的實職各有不同。

獲得進士出身學位的士子們一般是直接被分發到了節度府三司十二曹做從事或者各州判官署為三曹各科主簿,同進士出身名次比較靠前的分發各州署為主簿典史,名次比較靠後的則分發各縣做丞尉主簿,也就是所謂的親民官。而那些單科成績突出的同進士或者學士則被留在了州府,分別出任各位節度參軍的令史書令史。

對於進士及第的三鼎甲而言,工作分配顯然應該受到優待,唐代狀元大多直接進入朝廷中樞擔任拾遺補闕的寄祿官並被委以直史館的差遣,這無疑是一個受到所有科制官員青睞的清要美差,不必遠離繁華的京師跑到偏遠生活條件極差甚至人煙稀少的州縣去做所謂的親民官。當然,為了最終入主中書宣麻拜相,外任官的資歷是絕不可少的。不過與一般科舉的士人相比,狀元們可以一直在中央穩穩當當做到五品大員之後再外放領郡,那時他們高則以觀察黜置使的身份巡查一道,最差的也可以在京都周圍或者河北河東等地尋找一個富庶州郡穩穩做上一任刺史,而這一切,都不過是為了他們在堂皇然邁入政事堂“同中書門下承受進止平章事”時多上那麼一筆“州縣”的履歷罷了。

所謂狀元,稱之為天之驕子,並不過分。

延慶秋闈的三鼎甲待遇雖然沒有舉國大試這麼好,但是相對其他名次靠後的考生而言,也還是有區別的。

探花郎高紹良徑直除節度府轉運司水路轉運曹水文測繪科主簿,正八品上,屬於節度府直轄官員。榜眼趙垣除金城令權知金城縣軍政事,正七品下,是外任縣官裡面品秩最高實權最重者。

但是作為狀元的周茂生的任命,卻始終未曾釋出。

發榜後整整十天,周茂生一直耐心地等待著。他自忖即便自己不能像高家衙內那般留在節度府為官,像趙垣一樣實領一縣卻也不錯。從他本心而言,他倒寧願踏踏實實下到縣裡實實在在歷練一番,帥府官雖然清要,論起實權終歸不及外任官。他甚至已經開始猜測帥府會將自己遣往哪個縣,延安膚施兩縣的長令自然是不可能的,金明、豐林兩縣的縣令如今也出缺,目前都是由縣丞代掌,這兩個縣都是有可能的。

然而帥府很快便用任用文告打消了他的念頭,原延州佈政曹從事張鼐除金明令,權知金明縣政事;原延州佈政曹司農科主簿崔褒升任佈政從事,原金明縣縣丞粱宥調任佈政曹司農主簿,原臨真縣令姚明義調任豐林縣令,權知豐林縣政事;原豐林縣縣丞衛國銘檢校臨真縣令,權知臨真縣政事。

眼見這兩個空缺轉眼便被補上,周茂生只好將目光投往了外郡,夏州宥州都缺縣官,這一他心中有所準備,不過他覺得既然趙垣都能出知金城,自己應該不至於被打發到那種苦哈哈的地方去……或許,慶州的高紹元州判會要自己也不定。

這種忐忑的心情,一直保持到他見到李文革為直。

他是狀元,太尉親,帥府謁見是免不了的程式。然而令他意外的是,李文革見到他後一句多餘的廢話也沒,直接發配了他的差事:“秦長史的書房裡調閱了所有今科秋闈士子們的卷子,你去一一審看仔細,從中挑出兩個做你的佐吏。”

“佐吏?”周茂生糊塗了。

“從九品書令史,入直節度參軍會議,是個清要的差事……”李文革簡單地道。

“哦!”周茂生心中一沉,他想來想去卻沒有料到自己的官職最終竟然只有九品,雖然是參與機密的內官,但終歸和他狀元的身份不大相符。

“太尉有命,茂生不敢辭,不過茂生自知文章平平,案牘之事,恐非學生所能勝任……”

李文革大感奇怪地看著他:“誰要你做案牘之事了?”

周茂生啞然。

李文革想了想,這才領悟到周茂生是誤會了,他失笑道:“是我的不清楚,我是叫你去本科的學士當中挑選兩個人來做從九品書令史,他們是你的佐吏,聽你差遣,至於你的職份,長史書房原本議了個勾判曹主事,我駁了回去,自今日起,你便在內府供職,官昭文參軍事!”

周茂生“啊”了一聲,他萬沒想到李文革竟然將自己留在身邊了。他是韓微提攜起來的人,豈能不知道“昭文參軍事”是怎麼一回事?頓時躬身道:“韓公於茂生有知遇之德,茂生不才,不敢與韓公同列!”

李文革笑了笑:“不要動不動就弄那麼些禮數出來。韓微卸任昭文院,這是遲早的事情,外交和宣傳都是緊要權柄,不能掌在一個人手裡。我是徵求了啟仁的意見才作此決定的,昭文參軍事的接替人選,啟仁也屬意於你!”

他這麼一,周茂生便不好再辭了,他臉上訕訕地道:“其實學生是指望著外放一縣,伸展伸展拳腳的。三年為期,若不能大治,學生甘當軍法!”

李文革皺了皺眉頭,苦笑道:“我能理解,不過如今缺人的地方可不止地方上。我這個節度使直轄的九個參軍現下只有兩個到任,掌書記、令史、書令史全都闕置。昭文院是個緊要所在,四州二十八縣輿論宣傳風俗教化全在這裡面。咱們的科舉秋闈可不是三年一搞,而是年年都要搞,未來還要添格致、化學諸多學問,這可不是事情,我這數年心血,畢生心願,都要著落在這上面最終化作果實。都沒有人來做,我這個節度使不成光桿司令了麼?”

周茂生雖然不知“光桿司令”是什麼意思,但是卻也聽出李文革心中對於此事看得頗重。這時候再辭便是不識時務了,他躬身應命道:“學生必不負太尉所託!”

目送周茂生辭了出去,李文革的臉色凝重了起來,他伸手招了了招跨立在院落中的張桂芝,張桂芝急忙快步走進了外廳,平胸行禮:“大人!”

自從平夏之戰結束,細封敏達率部北上,康石頭便不再兼任李文革的親兵隊指揮,對於這個性情堅毅作風果敢的年輕人,李文革視之為大將之材,因此李文革強令他以騎兵**營指揮職務詡麾校尉軍銜帶職進入六韜館學習,他的親衛位置則由張桂芝接任。

作為康石頭在戰場上最默契的搭檔,張桂芝在戰場上堪稱勇將,不過他對目前自己所承擔的職責之重大顯然認識不足。

李文革原先的親兵隊一體由騎兵精銳組成,規模雖然不大,作戰實力卻不容忽視。

但是李文革自己很不滿意,在他看來這樣的親兵隊純屬浪費,儘可能將軍中精兵掌握在自家手中的思路純屬軍閥理念,這種理念非但無助於軍隊戰鬥力的提升,反倒造成了內外輕重倒置的的局面。部隊不是以職能劃分差遣而是以戰力決定親疏的做法與現代軍事理念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攤子大了,李文革迫切感覺到了安全保衛工作的加強已經刻不容緩。

目前延州方面在情報搜集和分析上所做出的成績不算差,基本上李文革可以做到耳聰目明,但是相應的安全保衛工作卻不盡人意,李文革的節度府草創,諸事都沒有規矩可循。在之前攤子鋪的還不算很大的情況下這個問題還不明顯,但如今帥府相府對置,參軍事會議和長史書房內外分權,節度府內大大科級行政單位有幾十個之多,沒有一個相應的安全保衛條例及機制,只怕洩密是遲早的事。

實際上,李文革昨日就在節度府外院發現了一些託關系走門子來請見秦固的地方鄉紳,讓李文革連連搖頭的是,外院竟然有許多治安曹的警察在維持秩序,而自己的親兵們,則對這些情況視而不見,他們的負責範圍,彷彿被縮到了內院參軍會議這個範圍內來。

“桂芝,這樣不行,節度府的安全保衛工作還是應該以你為主,警察只是輔助,只能負責外圍工作,明白麼?這是機樞重地,宿衛之責重大,不容輕忽!”李文革表情嚴肅地道,話語中隱隱有一絲責怪味道。

張桂芝有些為難地苦笑了一聲:“大人,自從康大哥回任**營,您將大部親兵都編回作戰部隊了,下官手下只有兩個什兵力,這麼大的院子,實在照顧不過來。”

李文革了頭:“親兵不是用來上陣打仗的,什麼時候輪到親兵上陣,這仗也就沒得可打了!我這就給你編制名義,組建一個內衛營。”

“內衛營?”張桂芝輕輕念著這個新名詞,卻懵然不知其含義。

李文革了頭:“內衛營與作戰部隊不同,其職責不在沙場廝殺,而在安全警戒,所以兵員素質相對要高,軍中識字人要高。我明日便釋出任命文告,你去秦長史那邊要過此番科舉秋闈士子的落榜名單,撿著那些貧苦人家子弟和流民子弟來招納。內衛營的編制一如步兵營,五都十隊。但臂章要配備專用臂章,我這便找人設計策畫。內衛營不屬作戰部隊編制,不歸司馬統轄,只向我負責。帥府內外,包括相府的安全警衛工作要由內衛營一體承擔起來,由你擔任八路軍節度內衛參軍事,兼內衛營指揮,這兩個職務一文一武,按例不能兼任,等你熟悉了參軍事的職分,我會另外任命一名指揮聽你差遣排程,並從此次科舉的學士中抽調兩個來任你的書令史,把帥府的安全保衛工作班底搭建起來!這件事情現下做,已經有些遲了!”

張桂芝眨著眼睛,一時間不知道該什麼好。

他雖然愚鈍,最近的事情也聽了不少,這個“參軍事”貌似是個了不得的緊要官銜,正七品,作戰部隊的營指揮只有正八品到從八品,康石頭這個騎兵**營指揮目前是軍中軍銜最高的營級軍官,也不過才是從七品的詡麾校尉,自己目前的軍銜不過是個禦侮副尉,職不過指揮參軍,品秩從八品下,一下子跳過四級成為正七品上的節度參軍事,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也未免太少見了吧?

李文革卻不管他的胡思亂想,連珠炮般交代道:“內衛營編制九個步隊一個騎隊,騎隊為帥府通訊隊,每日均應有一個隊兵力專門負責在帥府正面的兩道大門處設定崗哨輪值,一個隊兵力負責外院長史書房和司馬中軍的安全保衛,一個隊兵力負責參軍事會議和白虎節堂的安全保衛,一個隊兵力負責相府安全保衛,另有一隊兵駐紮在帥府後門處以策應機動以備不測,給你配備五輛四輪馬車做為兵力機動之用。”

張桂芝一時間也領會不了這麼多內容,只知道大帥如此認真,自然有他的道理,因此只在心間一件一件將這些交待死記下來,等到下去自己再細細琢磨。

李文革想了想,補充道:“兩名令史到任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建立內衛押班輪值制度和出入證制度。帥府外院的出入證必須要有秦長史和周司馬的簽字用印,內院的出入證必須要有我本人的簽字用印,相府的出入證必須要有李相公本人的簽字用印,帥府內院出入證可通行於外院,但不得通行於相府。凡是沒有出入證的人,無論其是官身還是平民,進出帥府相府一律要登記通傳,何時到來,有何等公務,找何人接洽,停留多長時辰,都要一一登記在冊,由接洽人簽字署名為準。”

“總之,內衛的職責就是宿衛帥府相府安全,職有專屬,責當樞要,不求萬無一失,但求有案可查!”李文革目光炯炯,掰著手指頭認真仔細地對張桂芝交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