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洪濤思謀
呂筱仁帶領寧秀市級相關部門的領導到茫壩山上去與511部隊就茫壩山隧洞建設事項進行溝通,雖然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但至少也得到了511部隊領導對此事的瞭解,並且也得到了他們答應將今天去溝通的情況和寧秀地方的願望和要求向最高軍事機關彙報的承諾,這樣一來,就不至於使這件事進入死局,這也算是呂筱仁這次山上行的成績。從山上下來後,呂筱仁馬上給胥忖朱彙報,安排市財政局和市民政局籌集了五十萬元的物資,五十萬元資金送到山上去。胥忖朱一聽呂筱仁所說的情況,當然是欣然同意。之所以一次出手就是近百萬元的物資,這是呂筱仁認真想了後做出的決定。呂筱仁心裡想,反正也不是自己拿錢,一次性出手大方一點,讓山上部隊的領導覺得自己是真心實意地希望和他們把關係弄協調,從而推動茫壩山隧洞建設的順利復工。
呂筱仁心裡清楚,茫壩山隧洞如果能夠順利復工並建成,將是他對胥忖朱最好的交待,胥忖朱將會因為這件事的順利完成而對自己心懷感激,因為這是涉及到胥忖朱自認為的他個人命運改變的一件重要事項。
事實上,在這個問題上真正利益的是呂筱仁自己。他不僅可以以此這契合點把自己與胥忖朱的關係拉得更緊,而且呂成因在這個專案上得到的好處也可以因此完全安全地落入口袋,他也就可以因此給了呂成因一個圓滿的報答。
在任何一件事上,只要是呂筱仁插手了並且是動了腦筋去做的,呂筱仁都不會吃虧。
511部隊的領導拒絕了呂筱仁發出的宴請邀請,但卻沒有拒絕寧秀地方慰問他們的意見。雖然511部隊作為軍事單位,並不缺少資金和物資,平常他們也時不時會收到譬如省委、省政府包括寧秀市委、市政府送來的慰問品,但一次就收到五十萬元慰問物資,五十萬元的慰問資金卻也還並不多。收到慰問物資品,李長河和張子榮商量,除將一些存放時間不長的食物類物品分發給每個將士外,其他能夠存放的物品包括五十萬元資金都先放在那裡,待給最高機關彙報後,再行決定這些物資和資金如何處理。
常話說:“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寧秀地方送了這麼大一筆物資和資金給511部隊,特別是聽了呂筱仁介紹地方修建這個隧洞的原因後,李長河和張子榮就都覺得,這實際上是寧秀地方為老百姓辦的一件好事實事,作為部隊來講,應該理解和支援。之前之所以不理會地方,是因為寧秀地方沒有派人來說明清楚這個工程是怎麼一回事。現在既然寧秀由市委副書記帶隊親自來說明和溝通這事,李長河和張子榮都覺得應該如實向上級反映寧秀地方的要求,並把寧秀地方保證他們安全的意見和措施也如實地向上面反映,希望總部機關能夠理解地方,支援地方。
兩個主官有了這個態度,那麼事情就好辦得多了。李長河當即給軍分區莫時傑聯絡,請他給呂筱仁說,讓寧秀地方把他們如何保證在修建茫壩山隧洞時及以後如何保證山上安全的措施,以寧秀市政府的名義給他們一個書面函,以使報給總部機關,爭取總部機關的理解和支援。
得到這個訊息後,呂筱仁的心裡當然非常興奮,這意味著茫壩山隧洞建設的復工有了一定的起色。呂筱仁知道,只要山上的人認同了寧秀地方的做法,那麼由他們去給最高機關彙報,那麼就肯定會有好的結果。
從這件事情上,呂筱仁得到啟示,常言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一個環節解決一個問題。同時,呂筱仁也感到這人的思維的局限性。就如這次這個問題,之前一直迷在如何找511部隊的上級解決問題,卻忽視了511部隊本身。結果繞了一大圈,最後還是要回到起點才解決問題。想當初如果一出問題,就馬上安排人到山上和511部隊溝通協調,可能問題早就解決了。
在茫壩山隧洞這個專案上,呂筱仁之所以如此賣勁,是因為這其中對他來講是有利的。常話說“無利不起早”,這對呂筱仁來說,從來就是如此,對他本人沒有利益的事,他是不會盡力賣力的。
現在,茫壩山隧洞的復工基本上有希望了,呂筱仁也就把心思放在了他準備去找一次葛洪濤上。對於寧秀最近發生的事,呂筱仁感到既無奈又疑惑。呂筱仁擔心如果這種奇怪的事再發生,指不定哪天就發生對他非常不利的事。呂筱仁知道,雖然自己在寧秀各重要機關都有自己的人,但畢竟不是自己能夠一手遮天,就算是自己能夠一手遮天,但也天外有天,說不定哪個時候就會翻天。
再說葛洪濤吧。自從寧秀的田興烈出了問題後,葛洪濤一直就想找寧秀的幹部談一次話,前段時間在推薦幹部上出問題後,葛洪濤更是堅定了要找寧秀幹部談一次的決心。對於寧秀這一段時間接二連三地出現他不希望看到的問題,葛洪濤在心裡就有些不安。葛洪濤心裡的不安從兩個方面生起,一個方面是因為寧秀是他唯一在地方工作過的地方,並且是要寧秀這個地方使他跨上了關鍵而又重要的一人臺階,因此,從內心來講,葛洪濤對寧秀還是有感情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因為他在寧秀留有把柄,怕人有人抓住他的把柄做他的文章,畢竟到了副省級這個層次上,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特別是地位是非常看重的。要知道,一個人要幹到副省級這個層面上是多麼的不容易,那可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十分到位也不一定能夠達到的地位呢!
雖然想找寧秀的幹部談話,但由於事情太多,一直沒有安排出時間來。再加上自己找寧秀幹部談話這種事,如果不向書記報告,讓書記知曉,很容易在書記那裡產生誤會,認為自己在下面搞小動作。一個幹部在下向搞小動作,這在官場是非常忌諱的事,葛洪濤從政多年,自然知道這其中的厲害。因此,要找寧秀黨政班子的人普遍談一次話,必須要找一個在書記那裡能夠說得過去的理由。葛洪濤心裡清楚,寧秀作為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也作為自己在那裡給人留下了把柄的地方,處理寧秀的問題就更得要小心謹慎,不能再留下任何不利於自己的把柄在別人那裡。
好不容易,葛洪濤與書記聯絡上,他要借給書記彙報相關事項的機會,一併彙報他要找寧秀市黨政班子幹部談話的問題。葛洪濤是借這次他給書記彙報過的在寧秀要推薦一個正廳級幹部後備人選,結果他們之前溝通的意向性人選沒有被推薦出來為由,向書記彙報他找寧秀幹部談話的原因。葛洪濤對書記說:“我希望透過談話,讓寧秀的幹部在思想上平靜、平和起來,不要因為這一次推薦影響工作積極性和思想情緒,也不要因為這一次推薦出現差異而影響班子成員之前的團結。”書記當然希望組織部長能夠主動擔起做班子思想工作的責任,聽了葛洪濤的話後,他當然同意。書記雖然知道葛洪濤在寧秀工作過,但並沒有想到葛洪濤在寧秀存在這樣那樣的牽扯。如果知道的話,他對於葛洪濤在寧秀的一些動作,可能就會警覺一些。這實際上也是瞭解幹部深入不深入的問題。對於一個幹部的深入瞭解,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不僅僅是包括工作方面的情況,還要包括生活方面的情況,不僅僅是包括他的工作圈的情況,還要包括他的朋友圈的情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實際上一個人的生活圈子和朋友圈子對一個人的影響力遠比一個人的工作圈子的影響力大,不少人栽就栽在朋友圈裡。原來我們不理解孟母三遷的良苦用心,現在看起來,孟子的母親可以說是真正的明白人,知道圈子和環境的重要。如果沒有孟母的三遷,可能就沒有後來的孟子。
有了書記的認可,葛洪濤心裡也就踏實了。為了對寧秀的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深入的瞭解,葛洪濤還專門和省紀委聯絡,希望他們能夠提供一些近期近期反映寧秀幹部問題的群眾來信,葛洪濤希望透過群眾來信的渠道,瞭解寧秀群眾對寧秀幹部的反映,從中也掌握一些情況的問題,以便在找他們談話時增強自己談話的強制性和權柄性。
葛洪濤從政多年,知道作為一個領導,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抓要害。
問題,是每一個幹部最大的要害,正如蛇的七寸一樣,只要打住了七寸,也就打住了要害,就是最強勁、最毒惡的蛇,也就制住了。
葛洪濤之所以要在寧秀幹部的身上下這邊大的功夫,說到底還是他自己要自保。如果他沒有在寧秀留下把柄,作為省委常委、組織部長,他才不會僅僅為一個市動這麼多腦筋,下這麼大功夫。(未完待續)